20世紀,憑借高度耐火性、電絕緣性和絕熱性,石棉受到了人們廣泛關注,作爲重要的防火、絕緣和保溫材料,被廣泛使用在商業、公共事業和工業設施中。其中,建築領域是石棉材料的消耗“大戶”。然而近年來,隨着人們認知水平不斷提升,相關研究顯示,石棉極易在空氣中飄散出纖維物體,人體一旦吸入*,便會附着並沉積在肺部,是名副其實的健康“殺手”。
在我國,2011年6月開始實施的《牆體材料應用統一技術規範》中有關“建築及建築節能設計”中已經明確規定,*屬致癌物質,嚴禁生產使用含有*的牆體材料和相關板材。那麼由誰來取代含有石棉的傳統建材?在當前新一輪新型城鎮化背景下,面對巨大的建築市場,近年來興起的以鋼結構建築爲代表的綠色建築憑借着其健康、適用和高效的特點,成爲了今後建築業發展方向。
依據國務院頒發的《綠色建築行動方案》和《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》的要求,各建築企業紛紛開始搶灘鋼結構材料、技術等各個細分市場。
“鋼結構住宅的難點技術在於牆板。”中國建築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王明貴表示,我國目前新型牆體材料匱乏,建築工業化基礎薄弱,市場出現的牆體板材產品少,質次價高,滿足不了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需要;也間接造成鋼結構住宅“成本高、推廣困難”的客觀現狀。
提升鋼結構建築企業的技術創新,將鋼結構建築的綜合成本接近甚至低於鋼筋混凝土建築成本,成爲未來鋼結構發展的關鍵,也是我國綠色建築推廣普及的核心。業內人士認爲,以鋼結構爲重要代表的綠色建築在全壽命周期內貫穿“減量化、再利用、資源化,減量化優先”的循環經濟發展原則,節約資源、保護環境、減少污染,爲人們提供健康、適用、高效的使用空間,從各環節根源上避免了傳統建築的“致命傷”。